蜂鸟网首页 > 器材频道 > 评论观点 > 正文

从草根到徕卡大师 专访叶又新的徕卡历程

0 2010-09-14 11:41:56   蜂鸟网   作者: [合作]

前言

    对于中国的徕卡迷来说,即将开展的“走近徕卡”文化展将会是一次与徕卡和大师亲密接触,对工业艺术和影像历史的一次顶礼膜拜。徕卡作为世界相机界的第一品牌,在国际范围内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展示。本次展览是一个集工业设计、美学理念、产品设计、品牌管理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会展活动,是世界摄影史上第一次以历史沿革和文化发展脉络为主线,系统地展示经典徕卡的发展历程;第一次全面的以实物展示为主,贯穿徕卡自诞生至今近100年来的发展历史。透过300余件(套)实物及20余幅由徕卡公司提供的珍贵历史照片首度在中国出现,详细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至今,徕卡相机、镜头、配件的所有演变;也是第一次将30余套特版徕卡在中国的集中展示。  

从草根到徕卡大师 专访叶又新的徕卡历程
徕卡大师叶又新先生     

    本次展会所有展品的收藏家叶又新先生,正是蜚声国际的全球著名三位徕卡大师之一,是集研究、收藏、鉴赏于一身的唯一一位华人。叶又新先生以其对徕卡历史、文化和技术脉络的理解和认识,经数十年的收集、积累,收藏了一整套成系列经典实用徕卡器材,包括相机、镜头及附件等共几百件藏品(包含50余台相机,100余只镜头及各种各样的配件),成就了本次的徕卡文化展。

    下面,让我们对话叶先生,来深刻了解他是如何成为徕卡大师,以及本次徕卡展的深刻意义。

Q:为什么举办这次展览?
A:徕卡是世界相机界的第一品牌,但在国际范围内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展示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对于我们,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来料加工、劳务输出、合资办厂、缺乏国际独立知识产权产品的中国,要从这里找到什么,要从这里看到我们自身的现状,要从这里开始反省我们“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我们真正的需要什么。在这里,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徕卡文化展”是世界工业革命回顾的经典案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崇尚的价值取向;更是我们在讲求品牌管理和到处弥漫着汽车时代民族工业走向所困惑的迷茫,从这个展览深处我们或许能找到一点可以学习的“慰藉”,那就是一种精神。

    改革开放是什么,是要我们将闭门锁国的治国手段丢弃,开放眼界,学习发达社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加以本土的手法跟上世界的步伐;先进文化是什么,是要看到和使用一切能为我们民族进步所能借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徕卡文化展是什么,他是能够给我们民族从西方学到认真看待事物,而能学到并借鉴人家科学态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

Q:谈一下您和徕卡相机的渊源?
A:我父亲姜达权先生在1950年代初期任周恩来总理中国三峡工程顾问工程师,因工作需要配备有一台徕卡Ⅲc相机。文化大革命期间上缴,以后找不到了。
由于当时中国市场上旧徕卡相机极难找到,1980年代末期在北京旧货店里买到了一台陈旧的徕卡Ⅲf。到美国后,我看到了美国徕卡从经典时代到现代文化的巨大影响,1990年代中后期,采访了美国徕卡历史协会(LHSA)一些老前辈会员,就徕卡文化,收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随加入了美国徕卡历史协会。


Q:当初为什么会想到去学习修徕卡相机?
A:作为我们中国来讲,近些年来我们很自豪,就是终于在世界上站起来了。但是回顾以往,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大门被外来侵略者打开,我们遭受了这么大的灾难,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在整个世界机械工业革命一步一步走向尾声,走向它的黄金时代,走向它的高峰的时候,我们中国从总的来讲,把这一站给错过了。但这一段时间里面,西方的社会迎来他们最辉煌的一段时间,他们各个方面的知识、基础理论还有相机一些加工的工艺,在这个时候都是一步一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得到了完善,走出了这么多的名牌、精华。所以当我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讲,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学好,带回自己的祖国去,让它还给我们中国人,我们补上这一课,大家回首看一下,往前走,你永远是总结历史,根据历史的经验,预测我们下一步怎么样走。所以说学习昨天的经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我们今天有这个条件了,就是回首看一下,西方的文明,在这一段时间跟我们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这些事情,我觉得对我们来讲,学习借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国外,徕卡这是我学习的一样东西,我学习了很多很多东西,钻研了很多很多东西,都是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样去做的。


Q:您是怎样学会修徕卡相机的?
A:我从小一直很喜欢模型的制作,做过各种各样的模型。做模型要求很细心,时间也很长,工作也很大,而且要有足够的想象力。这对个人的性格和思维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锻炼。
因为经典徕卡界对于修理相机的需求是很大,我们早期的很多顾客常跟我探讨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有这个需求,我有这个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拿出自己相机来,让我尝试维修,修完了以后我的顾客去用,再根据自己用的感觉来告诉我,哪些地方需要去改进。这些客人非常地好,他们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把相机寄给我,自己来付这个邮费,让我耐心琢磨。这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每天也很辛苦,花费的时间很多。这么多年来,我是基本上是没有休息过的,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至于大家把你称为徕卡维修服务方面一个大师,在国际上面来讲,不是靠宣传做到的。我从来没有做过宣传,徕卡也没有做过。这个是由公众——你的顾客来评价的,你的服务关键就要靠顾客来说话,他们购买你的服务,你好,你坏,他们就有专门的各种各样的网站进行各种各样的评论,大家互相的推进。

Q:在学习修徕卡的过程中,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A:我是一个大陆出来的留学生,到了美国这个社会里面以后,我在当时就有这么一个想法,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文化和欧美代表的西方文化都是世界上灿烂辉煌的文化。这两个文化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都有着其精髓在里面。
在研究徕卡的时候,我会去考察它当时的历史,它的背景,它的整个文化,它是怎么样来的。因为你不学习这些东西,你就没法去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某一样东西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它都有它的渊源,有它一定的原因在里面。

Q: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徕卡的?为什么想到了收藏徕卡?
A:真正开始收藏徕卡大概是1998年,是12年前我开始做这个事情。相对来讲,经典徕卡都在美国,你比较容易看到这些东西。当我看到这些徕卡相机的时候,想起父亲临去世之前说的几句话,他说我这一辈子最喜欢的东西之一,就是那台徕卡相机。所以我一直有这个想法,要找回这台徕卡来。当然这个相机由于上交了以后,就找不到了,所以想找到和它一样的一台。到了美国以后有这个天地,奋斗了几年也有了这个经济实力,关于徕卡,我考察了很多文化,很多资料,各方面的书也都看了很多的,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我发现,徕卡虽然牌子不大,但是它有一个很深的历史,它有文化。所以我当时有两个想法,一方面想法就是找回父亲丢失的徕卡。另一方面想,这是一个这么大的一个领域,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系统的慢慢积累起来,有朝一日回到中国的时候,拿出这些东西来,给我们中国人看,我觉得会相当地有意义。

Q:你个人收藏的第一个徕卡是哪一款?
A:我第一部徕卡相机是徕卡3F。这是受当时局限,一个是我对徕卡认识的局限性,还有一个是经济上的局限。这款相对来讲比较便宜,比较容易找到一点。徕卡3F是黑色波盘的。

Q:您的徕卡收藏,有什么特点?
A:老的收藏家总会跟你讲,收藏徕卡是一个工程,要有信心,有毅力,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积累,它不是说今天晚上你这么想,明天你就做到了这些。同时,你要有一个思想,你朝着哪个方向去走。你可以去研究某一段的历史,你也可以研究几东西,或者照着一个系列的慢慢地这么走。我当时的想法是,我没有必要在某一样东西里面把这一样东西给它弄全,这样代表不了一个整体的文化,所以我就说,我应该从徕卡诞生的一步一步开始,把它整个的经典时代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然后这样将来它代表一条线,一个历史,它代表一种一种它的文化。

Q:您认为,徕卡收藏的价值是什么?
A:在国外有这么一句话,徕卡就是黄金,如果我们拿徕卡的卖价和黄金的卖价对比的话,就会发现徕卡几乎是跟着黄金是一起跑的,黄金涨价,徕卡也涨价,徕卡的收藏接近于黄金。不同的是,收藏黄金,你不需要知识,你拿钱去买就可以。但收藏徕卡不是说拿钱就可以买的,你需要有知识,你需要有辨别力,要有能力,你要有尖锐的眼光。
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领域,因为作为这样的收藏来讲,它很有意义,它是一个文化,它是一个不可取代的文化。

Q:您个人最喜欢哪一款徕卡?
A:从我个人来讲,最喜欢的还是徕卡M3后期生产的。1954年的徕卡M3是基于常年生产的螺口相机,因为当时处于战火经济恢复、然后开始发展的黄金时代,所以,社会有一个需求,需要有一个性能更好的、具有当时条件下,最现代化,最精美设想,社会也产生一个需求。徕卡决定,它必须在摄影界要做出最美的,最完善的相机系统。徕卡M3就是几位大师按照德国人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从原型机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摸索,最后在1954年真正推出。徕卡M3在当时的照相机市场上确实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徕卡拿出这么一个精密,这样一个功能的相机,一下子把当时市场上很多品牌的大多数的其它品牌,30毫米相机都给打倒了,或者就是徕卡M3确实是素质最高的,功能最好的一台全机械的30毫米相机。

   早期的徕卡M3,还是存在着一些小的问题,功能上面也在不断地改进。材料、工艺在这个时候发展很快,所以后期的M3,是靠徕卡组装工艺达到顶峰的大师们手工配件,使用最精的材料制成的,你可以看得出来,工艺非常的精美细腻,每个细节都非常的令人赞叹。。这一批M3也是世界公认的机械工业革命的黄金最高峰。

Q:本次展览为什么要选在中华世纪坛举办?您认为,徕卡对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启发?
A:世纪坛记载着多少个世纪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她激励着每个中国人,当我们走到另一个与中华民族文化不一样的地方,你就会感觉到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化互补,沟通。一个世纪,一百年,人类不断繁衍,世界的进步在相互的文化影响,文化在相互的融通。世界文明是因为异样才成长。对于发展的中国,走出国门的中国,需要了解世界,吸收先进的文化来丰富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缺憾。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学到了别人的东西,繁荣了自己,服务了世界。

    这是世纪坛文化的主张和立意点。一个世纪过去了,有幸的人们跨过了一个又进入了另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什么让我们更加有激情努力的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的创造。

    在世纪坛这个“时间囊”展示世界百年成功的文化/品牌是为传达传播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正如上述所说,这正在悄悄的改变着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这是我们世纪坛文化的核心理念。

Q:举办这次展览有碰到什么困难么?
A:我觉得这个展览中间我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当我谈到这个想法后,大家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群,展览公司也给与了全力支持,大家一起在推动这个事情。当然就是说,从我个人家庭来讲,我必须要丢掉在美国的一切,跑到这儿做这个展览,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讲,活了一生,我不想在美国人这个社会里,为美国人贡献这一辈子。毕竟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文化在中国,这是我的祖国,我一辈子能为中国人做一件事情,尽管蛮困难,无论如何对我来讲也是一种欣慰。

Q:本次展览都有哪些亮点?
A:本次展览中,所展出的相机将包括从19世纪20年代的徕卡I(A)至今天的M9;镜头从Elmar(中文音:艾尔玛),50毫米,1:3.5到今天的Noctilux-M(中文音:诺提拉克斯)ASPH,50毫米,1:0.95等共300余件(套)珍贵的徕卡相机实物,纵贯了徕卡35mm相机自诞生以来所有实用型号的相机和镜头,详细地反映了1925年至今徕卡相机、机身、镜头、配件的所有演变。

    其中最值得一提有被国际徕卡界誉为“最精美徕卡之一”的徕卡If套机、用近二十台徕卡M3机身说明徕卡M3的演变、徕卡旁轴取景中最昂贵之一的Noctilux-M(中文音:诺提拉克斯)50毫米,1:1.2,1:1.0,1:0.95——三只代表三个时代的大角镜头的实物对比、精美罕见的原厂剖开型徕卡M3,徕卡M4及徕卡M6展示了徕卡相机内部构件,会令广大徕卡迷对徕卡的特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结构及工作状态极为罕见的徕卡M3及M4的剖开型也将在本次展会中出现,更有30余套特版徕卡的集中展示。

    本次展览除了展出徕卡相机实物外,还包括辅助展——“巅峰镜界”,将展出从全球征集来的几百张使用徕卡相机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等各个题材,无一不是摄影作品中的上乘佳作。同时,徕卡公司为本次展览还特别提供了5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也属首度在中国亮相。

Q:您写作的《走近徕卡》的主要内容是?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A:这本书综合叙述了徕卡的诞生历史,世界小型35mm相机发展历史。以徕卡为典例,介绍了德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如何创造一个工业定义,经过长期奋斗,创出世界名牌并长期保持业界高端位置。在详述徕卡发展史的同时,贯穿了近100年来西方社会历史、工业和技术的发展。相机部分介绍了自UR徕卡原型机至徕卡M9实用机型及主要收藏机型。镜头部分介绍了徕卡镜头的优异特点,对徕卡几代设计大师所处时代造成的镜头特色进行了简介。对经典镜头和现代镜头的特色乃至稀有程度进行了介绍。镜头包罗了了从1920年代徕卡I(A)上的Elmar 50/3.5直至最新版的Noctilux 50/0.95 Asph。配件部分集中介绍了至今仍有实际意义的配件发展过程。对徕卡实用器材的收藏、使用和购买进行了概述和指导。介绍了徕卡产品的特点及时代对其产品的影响。

    全面地介绍了徕卡所有产品。对具代表性的某些产品,重点介绍了全部发展过程,如图文并茂地从徕卡IIIc的诞生到其在二次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而发生的演变,战后的形势对其生产、变化的影响;又如徕卡IV的研制,推到了徕卡M3原型机,第一台徕卡M3的诞生,徕卡M3生产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已及其最后的产品等等。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