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器材频道 > 评论观点 > 正文

双反主义(上) 网友谈自己的禄莱双反

0 2011-03-11 10:27:55   蜂鸟网   作者:熊猫出没注意 [原创]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江湖。至少,摄影人是这么认为的。作为江湖,肯定有很多被称为“规矩”的潜规则,摄影圈子也不例外。江湖上的朋友好比艺,也好比器。玩摄影的,艺的境界高当然是受人尊敬的,然而到底境界有多高,估计非“过招”不能掂量。各路英雄好汉身上所携带的各种神兵利器长枪短火却是个外露之物,行家在路上相遇,往往会打量一下对方的兵器来猜测其门派或套路:身上带台徕卡的多半是拍人文或纪实的好手、那一整套120的行头嘛,除了拍风光的还会的有谁?这种思维定势一旦为江湖所承认,以械取人的风气也就盛行开来。

双反主义(上) 网友谈双反器材
引子:玄器

    不得不承认,艺的提高的过程是艰辛的,除了付出努力和金钱外,还要有天赋、机遇,但拥有一件好的器物却只需要成就一个条件——有足够的钱。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足够的钱买足够好的器材,与需要成就若干个条件方能成道的漫漫修艺路相比较,只需要有钱就能成家的这条道路实在太好了。

    随着江湖上烧器材的风气愈来愈盛行,竟然也流行起一些把玩器物的口诀来,比如“尼康的成像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切过去,影像锐利的同时带有一点干涩。蔡斯的成像如同刀锋浸过油后切过去,影像锐利的同时带有一种油润。禄莱的成像如同是一把水做的刀切过去,锐利的影像中带着透明。”又如“一个摄影人至少应该拥有一颗纯正德国血统的镜头。”更有甚者将天下镜头分出三六九等,称之镜仙、镜圣乃至镜奴、镜匠云云。所幸者,在网上斗得个你死我活的器材派与技艺派们,在网下相见倒是相敬如宾相安无事,和谐气象略见一斑。

     我是有诚意苦练一番内功但求在江湖上闻达个德艺双馨,然而或是天资不隶或是时运不济更或是财力不支,在这趟混水里打滚十载也未见有小成。我倒不是个唯器材论的人,但平日闲来无事把玩一下也不见得是坏事。现在回想起来,这几年虽未有如某大侠手里的器材轮换得快如车轮,但却也是一年半载一个甲子的换着玩。那年,不能免俗地,我跟了当地的一个摄影团也到坝上去采了一回风,好片子是鲜有的,但也并不是没有收获。机缘巧合下,我透过一位同去的团友的6X6照相机的取景框观察到了一个在135照相机里从来没有感受过的世界,便荫生了上120的念头来。使用宾得645的时光是短暂的,它并没有再次把坝上的观景感受带回来。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那种感受其实是源于那微微弯腰,双眼审视取景框那个左右颠倒的世界,手上轻转着阻尼适中的对焦环,使眼前的视物由模糊变得清晰的这一过程。宾得645说到底也只是一台放大了的135。一台相机的操作感受能影响一个人的创作情绪,这是我给自己上6X6画幅的理由。

    有道是,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只要是在江湖上行走的,那么诸多的潜规则就会不自其然地关照你。当有了上6X6画幅的想法的时候,你耳边就会有人呢喃:“用6X6,禄莱双反是绕不开的……”而这个耳语者,却就是你自己!

为什么是禄莱

    双反照相机全称双镜头反光照相机(Twin-lens reflex camera),英文字母缩写为TLR。很巧合的是,T、L、R这三个字母竟然和“同路人”的汉语拼音标注的首字母是一样的,于是,在国内用双反的玩家们也互称同路人。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生产双反照相机的厂家有很多,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欧洲的禄莱、福伦达、康太时,日本的美能达、理光、雅西卡都有生产过双反。英国也曾经生产过名字叫“MICROFLEX”的双反相机,产量很少,闻说镜头味道较为独特。对于国内的用家来说,接触的最早的双反应该算是禄莱,而接触得最多的估计非海鸥4A、4B莫属。

双反主义(上) 网友谈自己的禄莱双反

    江湖上的朋友都奉禄莱的双反为正宗,大概不是因为他是第一家生产这种相机的厂家,而是因为这个字号的器物确有不凡之处。

    Franke&Heidecke公司从1921年开始以“ROLLEI”字号生产双反,而现时人们见到的双反的模样是在1929年生产的禄莱双反原型机发展而来的。几十年间,禄莱双反发展出了数十种型号的机子,而外形却几乎没有多大的改变。二战后应该是双反照相机的黄金时代,不单是各路人马争相使用双反,各大厂家也纷纷仿效生产。在这趟混水中能屹立不倒乃至被奉为至尊,禄莱双反除了因为与德国两大镜头生产商卡尔蔡斯和施奈德合作从而保证相机能有非常高的光学性能外,其卓越的机械设计和超高耐用性也是功不可没。对于现时的同路人们来说,禄莱双反的镜头味道自不多言,他们更看重的是她那用优质黄铜和合金钢锻打造的好身子和那句“百年有形”的口号。

     1937年,一台名叫“AUTOMAT”的禄莱双反面世。AUTOMAT其实是禄莱的工程师设计的一个上片的结构。它通过两支小金属棒夹在120胶卷的两侧用以感应它的厚度。胶卷安全纸和胶片的厚度有非常微小的差别,这两支通过精细加工小金属棒能把这些差别传动到AUTOMAT机构内,告知机构“从现在开始就是胶片了”。所以,从禄莱自动I型双反开始,人们上胶卷都不需要“对箭头”。然而这一系列的动作并没有电子电路的参与,实现这些功能全是依靠一组组的转动齿轮。对于禄莱工程师的这些天才的机械设计,同路人们是一直津津乐道的。可惜的是,后Franke&Heidecke公司从GX型号的双反相机开始取消了使用AUTOMAT这个结构,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系列如TTL等的电子化零件。是的,一台小小的机身内实在已经无法再容纳那个当年为人所称道的经典结构了,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电子工业如此发达的情况下,继续采用这种纯粹机械自动机构确实让成本大增。

    禄莱双反的机械设计可圈点之处绝不仅仅是AUTOMAT。从3.5MX-EVS这个型号开始,禄莱双反加入了EVS功能,就是EV值不变的情况下,光圈与快门联动,只要调节光圈,快门值也跟着变动,有点类似于现代照相机的光圈优先或快门优先功能。禄莱双反是从2.8E这个型号开始支持测光的。当然这个测光也是非电子的,测光表只是通过锶元素把入射光转变为弱电来推动对焦钮上的指针。可以说,把玩一台禄莱双反,体现的是一种严谨的逻辑之美。

很显然,禄莱的工程师是想把禄莱双反设计成为一台万能的照相机。虽然每台双反都只能配一支镜头,但工程师们却为她设计了上千种小附件,从潜水套装到使用135胶卷的配件,快装云台板、接片云台板、带测距器的快速取景器、包括偏光镜在内的一整套滤镜系统、广角/长焦附加镜等,各种稀奇古怪的附件让你闻所未闻,而当你了解了这些小东西的用处后,又都会对设计师们的独运匠心报以会心的微笑。

    为什么是禄莱?因为,对于其它双反而言,她确实是一座山。

为什么是天塞

    禄莱的双反不能更换镜头,她主要搭配标准镜头。同路人们在无法关注焦段的情况下便关注起镜头的结构来。卡尔蔡斯的天塞(Tessar)、普拉娜(Planar);施奈德的仙娜(Xenar)、仙农塔(Xenotar)都是禄莱双反经常使用的镜头结构。有人认为,Franke&Heidecke公司搭配如此多种类的镜头,目的是让消费者多掏钱,为品味不同的镜头味道买更多的产品。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其实在禄莱双反盛行的年代,无论是蔡斯还是施奈德,由于镜头产能并不高,以当时双反的销量,无论哪一家都无能力担当唯一供应商,于是才有这样的局面。

    江湖上一直对普拉娜和仙农塔这两种结构推崇有嘉。但我入手的禄莱双反使用的却是天塞的镜头。其实非是我个人独树一帜,眼光独到,这里面确实有原因。

    话说当年从坝上回来后四处寻觅,望有朝一日能用口袋里那省吃俭用为数不多的米换上这么一台神物来。在国内,禄莱双反本来就不好找。当时心里总想找台普拉娜用用,却发现找到的不是镜头脱膜就是长霉。是呀,这个器物大多数年过半百了,实在也难为了她。就在这时候,一台品相极好的3.5MX-EVS出现在眼前。这台机子虽然使用的是天塞的镜头,但她被主人保养得极好,价钱也合理,于是二话没说就被我拿下。

双反主义(上) 网友谈自己的禄莱双反

    当然,这天塞镜头在卡尔蔡斯的兵器谱里也是赫赫有名。1902年,Paul Rudolph博士设计出了一种利用复合镜片组校正色散和像质的大光圈镜头结构。由于这种结构是一种四片三组的对称结构,Rudolph博士把她命名为Tessar(Tessar是由希腊文延伸而来,意为“四”)。随着光学设计的不断改进和光学玻璃生产工艺日臻完善,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出来的天塞镜头已拥用高超的光学素质,凭着中心高解像度和出片清雅通透的特点,被用家们冠以“鹰之眼”的外号。

    早闻禄莱双反的操作简单流畅,一上手,这台五十多岁的机子确实让我感到惊讶。我想,禄莱的工程师在设计照相机时肯定是把胶卷的阻尼也考虑进去了。因为在没有上胶卷时,机子上玄过片的摇柄摇起来很轻,但把胶卷装上后再过片上玄时,那阻尼的手感却又变得非常柔顺。光圈和快门的设置也相当简单,只要拨动相机面板前的两个小轮就行了。机子使用的是镜间快门,释放快门时声音非常轻,当然振动是难以感觉到的,整体的操作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

    老双反的取景器非常暗,我的这台也不例外。如果把现代添加了增亮屏的哈苏照相机的取景器的亮度定为F2.8光圈话,那我手上的这台使用天塞镜头的机子的取景器只相当于F11光圈的亮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往往要把身上的外套当作冠布把脑袋蒙在里面才能看得清楚。然而很快地,我便习惯并开始喜欢上了这种使用照相机的方式。把外套一套上,好像整个人就与现实世界中隔绝起来,透过昏暗的取景器里注视着一个慢慢由模糊变得清晰的世界,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奇妙感觉。这种奇特的视觉感受带给我的是不一样的思维过程。这是禄莱双反给我的第二个惊喜。

双反主义(上) 网友谈自己的禄莱双反

    第三个惊喜来自于第一个反转片被冲洗出来之后。天啊!这是什么样的照片!片子整体色彩浓重,反差较大,中心描写力相当的高,空气感非常强烈。通过观片器对反转片细细观看,发现片子虽然反差大一点,但无论是亮度还是暗部都存了非常丰富的细节。油润的感觉主要来自于片中那丰富的微对比度和细腻的灰阶渐变,片子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看着眼睛舒服。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江湖上那描述得绘声绘色的传闻:禄莱双反上的蔡斯镜头才是真正的蔡斯镜头……

    本文来自蜂鸟网鸟窝博客,原文链接:双反主义(上)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