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8月11下午,笔者参加了第五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的“影像的本质之让照片开口说话”黑明、任悦对谈活动,现场很多观众都是慕名而来。这次对谈的嘉宾黑明老师和任悦老师,一位是多年来一直用纪实摄影的方式关注世界,先后出版过20余册摄影图集,影响力遍及中、法、美、日等国家的知名摄影师;一位是人民大学副教授、中国第一个尤金史密斯Howard Chapnick基金获得者,均是在纪实摄影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作为本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的专业评委,黑明、任悦老师与200多名现场观众一同分享了纪实摄影的魅力,从纪实摄影题材出发探寻“影像的本质”。
本次对谈也是继“影像的本质”孟京辉、郭三省对谈获得成功后,第五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第二次关于纪实摄影的专业学术对谈活动。
·让照片开口说话
历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都设立了纪实摄影组别,这个组的投稿量逐年增加,稿件质量也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拿起照相机去拍摄纪实类作品,尝试着将视角放在社会生活上,很多人都认为作为社会的见证者是一种荣誉。这种力量客观的让纪实摄影作品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进步。总体来讲,纪实摄影的最大魅力,在于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能讲述一段故事。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甚至能够担负记录历史的使命。在这个全民拍照的时代,摄影作品层出不穷。但随之而来的是作品同质化、快餐化和随意化的现象,也催生了大量的缺乏思想、原创性和社会责任感的照片。如何让作品充分表现摄影师的社会生活意识?黑明、任悦两位老师给出了答案。
以《走过青春》、《100年的新窑子》两组作品为例,黑明老师展示了他对人物、人生以及社会的刻画与纪实。他对照片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有清晰的讲述,话语间让鲜活的人物跃然于纸上。黑明老师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坚持不懈拍摄的系列组照,正统、严谨。为此,他历尽艰辛,饱尝人间悲喜。如今,除了将珍贵的作品奉献给社会之外,他更收获了与被摄者的友谊。现场观众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正如他自己所说:“要是问我怎么样能把这个事情做完,答案就是我想把这个事情做成”。质朴而有力的语言映射出专业摄影师对于事业的热爱。
黑明老师以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和毅力完成了一个个大型的纪实项目,而我们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拍摄具有故事感的纪实作品?任悦老师就展示了由她发起的摄影项目《还乡》:让年轻的摄影人拍摄自己的家乡,通过照片反映家乡的变化,以小见大。这些年轻人与前辈不同,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着眼于局部。从第三人称视角来冷静思考、观察、拍摄,拓宽了纪实摄影领域的表现形式。《还乡》计划正是任悦老师通过研究国外经典案例而精心设计的,从一个深入浅出的模式来引导和规范年轻摄影人的拍摄习惯,让他们从正确的起点开始自己的纪实之路。在对谈中,黑明老师对《还乡》给予了充分肯定,他盛赞:“在这些作品里可以读到真实的中国,我觉得很好。”
·拥抱“影像的本质”
谈及纪实摄影的拍摄过程,两位老师都将其视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从选题的思考方向,到图片的编辑,再到后期的整理分类,都需要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作为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的评委,黑明、任悦都为参赛选手拍摄纪实作品提出中肯的建议。在对谈结束后,五位观众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经历,通过两位老师一一细心点评,加深了他们对纪实摄影的理解。
对谈活动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画上句号。回顾此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影像的本质”系列讲座,主办方邀请孟京辉、郭三省、黑明和任悦四位名师讲述了他们的影像故事。对于摄影,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但不同人之间的分享中、聆听中、启发中和实践中我们就接近和拥抱了“影像的本质”。最后,笔者整理了些听完对谈活动后关于参赛和纪实摄影的记录和感受,在下一页为大家呈现。
·编辑观点
此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在即将收官之际还为广大影友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是值得称赞的,一方面让影友们对主办方来年的大赛充满期待,一方面也真正让参与者能够收获知识。
其实不仅观众感受收获颇多,就连笔者也收获了不少,在这里笔者也把自己对于参加本次黑明和任悦老师对谈的感受做点小小的整理,和各位朋友分享。
关于参赛:
这次的对谈是依托于佳能的“感动典藏”影赛,自然少不了谈及参赛投稿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黑明和任悦老师谈了自己的想法。
第一,他鼓励大家创作更新的作品来参赛,强调了不必用往年投过的稿件再来投稿。黑明老师坦言,作为评委,大赛的每一份作品他们都会仔细研究,去年他也是评委,如果是投过的稿子,他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笔者也认为,参赛不像买彩票,每期都买同样数字的方式不是很有效,我们也认为摄影人应该去探索更新的世界。
第二,选题要有深度,避免一些流于表面的作品,黑明老师就这个问题还讲述了一个影友请他指点作品,结果500张全是荷花的小故事。
第三,鼓励组照,二位老师都谈到,随着大赛水平的提高,提交组照的影友越来越多,这是一种进步。笔者也认为,现实的讲单张照片的表现力是有限的,特别是纪实领域,组照往往能更好的反映这个社会的环境和事件的多重方面。
关于影像的深度:
每人都想拍出和大师们一样有深度的照片,但做为普通影友和大师究竟有什么差距呢,这里二位老师也提到了怎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纪实摄影,笔者根据自己的感受总结几点。
第一,要思考,现在照片的同质化太严重了,也太随意,互动的影友中有人拍北京的胡同,但如若没有找到独特的视角,没有深刻的了解胡同中的文化,那又和国外游客的旅游照片有什么区别呢?也有拍摄日本的摩天轮,照片很美,但表现不出社会意义,甚至无法辨认出拍摄地。这些作品其实可以通过更深的思考,转变下角度,从而就能得到升华。
第二,时间的积淀,一个纪实摄影题材往往是经过长时间拍摄和研究才得以成功的,活动中一位互动影友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表现的是市政工人在夜深人静时我们所不知道的辛勤劳动。笔者认为这个题材很好,而且作者的用光、构图都很专业,但不足的是图片并不多,是一个偶然环境下仓促拍摄的,所以二位老师给出的建议也是:如果想拍好这个题材,可以做好功课,用更多的时间更深入的寻找该题材的素材进行拍摄。
第三,故事性,讲座中最高潮的部分就是黑明老师讲述他和被拍摄者之间友谊以及被摄者身后故事的环节。这个环节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一个摄影人的不易与执着,黑明老师可以为每张他所拍摄的照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正是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支撑着读者眼前的那些照片,让照片中的世界丰满起来。
正如莎翁所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每个活动的参与者都得到了不同的收获,笔者简单的整理并不能让每个读者满意,但希望能够给喜欢纪实摄影以及参加比赛的朋友一些参考。
关于大赛详情可登录: http://www.canon.com.cn/specialsite/contest2012/index.html
·扩展阅读
1.佳能摄影大赛 孟京辉、郭三省谈影像活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