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器材频道 > 新闻资讯 > 正文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0 2020-05-08 10:53:15   蜂鸟网   作者:蜂鸟网 [原创]

·原标题: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尼克尔具有象征意义的镜头“58mm f/0.95 S Noct”的开发历程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从左到右:影像事业部营销统括部 UX企划部 UX企划二课长 石上裕行
光学本部 第二开发部 第二设计课 主管研究员 藤原诚
光学本部 第三设计部 第一光学课 坪野谷启介
设计中心 ID组 主任研究员 二阶堂丰

·上期点击这里: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上) 各公司的卡口直径为何不同?设计和镜头结构也迎来新挑战

·关于Z卡口的象征“NIKKOR Z 58mm f/0.95 S Noct”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Z 7+NIKKOR Z 58mm f/0.95 S Noct

·听说“没有Z卡口就造不出0.95的镜头”,尼康为何将目标锁定在Z卡口的F0.95?

坪野谷:F值与卡口有关系,甚至可以说,Z卡口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F0.95。一般来说,镜头焦距除以有效口径(入射瞳径)得到的数值为F值,但实际上与成像面的入射角也有关系。意思就是,较大的光通量最终会以较大的入射角在成像面上聚光。

  具体来说,如果F值为F0.95,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什么焦距的镜头,光通量在成像面上都一定是以相同的角度(约31.7度)入射。这个角度和法兰距会决定需要多大的卡口内径。如果只是要实现F0.95这个数字,卡口内径其实并不需要达到φ55mm。

  但推导卡口内径依据的是成像面中心的情况,考虑到成像面外围的情况,这是行不通的。对于出瞳位于无限远处的远心光学系统,F0.95的光通量越靠近外围,入射量越少,而拉近出瞳的话,则传感器可以受光的入射角度有限。这成为了F0.95的设计限制。要想在整个成像面上F0.95的性能,法兰距与卡口内径的关系就会变得重要。

相关报道:

无反相机相机技术(5)无反相机相机的镜头卡口

·镜头卡口的故事(9)法兰距与口径

  我们在确定Z卡口的卡口直径的时候,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在成像面外围也要保证F0.95的性能。虽然以小口径的卡口也可以设计出F0.95规格的镜头,但在画面周边很难发挥出F0.95的性能。

·为什么只能用Z卡口才能以F0.95实现符合尼康要求的画质?

坪野谷:如前述的NIKKOR Z 24-70mm f/2.8 S一样,过去的F卡口因为卡口直径的关系,透镜无法配置在想要的位置,光学设计上有限制。而Noct的话,比方说到镜头的尾端都必须使用了大的透镜,所以能以这一规格实现这样的性能。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NIKKOR Z 58mm f/0.95 S Noct的后部

·在以Z卡口开发实现F0.95镜头的时候,采用自动对焦(AF)还是手动对焦(MF)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石上:企划方面最初是希望采用自动对焦(AF)的设计。

·但最终采用的却是手动对焦(MF)。是因为机械构造设计方面有瓶颈吗?

藤原:我们研究过采用自动对焦(AF)的设计,驱动聚焦透镜本身是可以做到的。但动作相当慢,还不如手动操作快。与此同时,尺寸的增幅却远远超出了想像。用现有的超声波马达带不动。

因此,如果真的要在F0.95的镜头中实现自动对焦(AF),这种光学类型是行不通的,需要减轻聚焦透镜,采用内聚焦方式。但采用这种方式会导致镜头更长,意味着外围构件也会增加,镜头还是会比现在更大、更重。所以,我们最终决定采用手动对焦设计。

·粗调行不通的话,只对最后的微调部分进行自动对焦的设计也很难吗?

藤原:我们也研究过。但即便幅度不大,也一样要带动沉重的聚焦透镜,需要大型的驱动系统。

·如果这部分的技术课题在未来得到了解决,应用自动对焦(AF)有可能实现吗?

藤原:我们想把这次没能做到事情作为对将来的梦想托付给后辈去实现。

·说明书中有关于使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点需要注意?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Noct说明书中关于使用的注意事项

藤原:希望大家“尽量不要碰撞镜头”。只要在使用的时候装上遮光罩,就能放心许多了。这次的镜头是内侧镜筒伸出的设计,希望大家特别留心不要碰撞到镜筒伸出的部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款镜头为了充分发挥出其良好的光学性能,是尼康现有镜头之中制造精度较高的。如果受到强烈冲击,可能会无法维持性能。

·就是说要严防碰撞到镜头伸出的部分。

藤原:对。可动部分的确容易受损。装上遮光罩能覆盖伸出部分,这样比较放心。遮光罩的前端部分采用橡胶材质也是为了尽可能缓冲撞击。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伸出后,内筒前伸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装上遮光罩可以保护伸出部分


·说明书上写着握持相机时请托住镜头,只抓住握把可能会导致卡口部分损坏。那是不是必须像超长焦镜头一样,给镜头装上挂绳?

藤原:这么写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在研究开发设计的时候,我们也研究过是不是安装挂绳,但因为镜头较长,安装挂绳会影响操作,所以没有给镜头安装挂绳。

  但这款产品的重量相对于长度来说是比较重的,顾客如果没有思想准备突然拿起相机,可能会因为重量超乎想象而失去平衡,磕碰到相机的某些部位。因此相较于相机的强度,更需要提醒顾客使用时加以注意,所以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式。

·考虑到实际使用,用挂绳将配置了Noct镜头的相机挂在脖子上也不行吗?

藤原:实际是没问题的。我们在拍摄测试的时候也曾将装有镜头的相机挂在脖子上携带。但因为又大又重,出于对周围安全的考虑,以及从避免产品受到意外撞击的角度来说,还是建议用手托住比较安全。

·Noct在设计上注重的方面有哪些?

二阶堂:第一次看到开发部门提交上来的实机模型的时候,我们不禁“哇!?”地一声惊呼了起来。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体型远比预想的要大,更重要的是Noct在实机模型阶段就已经释放出了不寻常的光芒。怎样才能既不削减其光芒,还能为其增光添彩,成为了设计上的课题。

  为了体现NIKKOR Z镜头良好的质感,我们决定要在镜头上体现“工匠精神”。这源自于实际切削金属块制造Noct的细致精湛工艺。而且,为了发挥出这款镜头的性能,必须达到很高的精度,才能充分满足强度、圆度等要求。因此要逐一切削,精心制作。这样的工艺为Noct的光学性能奠定了基础,外观及结构上的设计也体现出了这一点。

  为了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在镜头上的工匠精神,镜头上还刻印了手写体的“Noct”标志。所有标记都采用刻印方式,彰显出了手工逐件打造的精致。当拿到更接近产品而且再现了质感的设计实机模型,我们再一次被震惊了。因为增添了光彩后的Noct,散发出了比之前还要闪耀许多倍的光芒。

·个人觉得在NIKKOR Z镜头中是很美观的一款。

二阶堂:听您这么说真是太高兴了。

藤原:其实该镜头最初的体型更大些,但坪野谷先生说“说不定还能再小型化些”,于是经过他的努力,体型又缩小了一点,外观也更协调了。

坪野谷:现在这样比起最初方案已经小了许多(笑)。

藤原:现在形状的第一版方案中还没有三脚架固定座,后部更细。但因为镜头比较重,装上相机之后,重心会偏向前方很多,因此中途增加了三脚架的固定座。

二阶堂:因为三脚架固定座是后加的,所以我们设计的目标是要与镜筒融为一体,让加上的三脚架固定座后尽量不太突兀。为保证操作性,还对各种形状进行了研究,为了方便用户更好地手持拍摄。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加上三脚架固定座之前的实机模型

·为什么要在三脚架固定座的旋钮中设置防盗安全锁定机构?

藤原:这只是单纯用于防盗,今后只要是NIKKOR Z镜头,带三脚架固定座的产品都会配备安全锁定机构。作为先驱者,本产品自然也有配备。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三脚架固定座部分的安全锁定机构

二阶堂:还有,在研究整体外形的阶段,设计方面也研究过内置遮光罩等类型。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内置遮光罩的实机模型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拉出内置遮光罩后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内置遮光罩的内侧

·为什么没有采用花形,而是采用了拧入式的圆柱形遮光罩?

藤原:一方面是因为金属材质加工成花形比较困难,为了在设计上与主体融为一体,所以选择了金属材质和拧入式。在我个人看来,装上遮光罩的状态最好看。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装上遮光罩后

·Noct标志部分是明亮的黄色。

二阶堂:我们对标志的颜色进行了大量研究。这是当时的样品。只注入1次黄色的话,颜色比较浊,我们还尝试了注入2次黄色,注入黄色后注入1次白色,注入白色后注入黄色等各种方法。最终采用的是注入1次白色之后再注入黄色。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刻印的颜色也经历了许多尝试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实机模型的铭牌。左侧为产品版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铭牌部分的研究样板

·Noct无法大批量生产的理由及其详细设计

·这款镜头为什么无法大批量生产?

坪野谷:每一个镜头基本都是手工打造而成的。

藤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磨非球面透镜和加工驱动机构的部件要花太多的时间和工夫,这一点非常不适合量产。

·镜筒可伸缩部分也是吗?

藤原:是的。不只是镜头,机构部分的加工也很费工时。

·研磨非球面透镜不是像过去的Ai-S Nikkor 58mm F1.2 Noct一样采用手工磨制吧?

坪野谷:现在是用工业上使用的精密机械磨制。

·首批产品何时出货?会不会再次开放订购?

官方公告:自2019年11月下旬起,已经开始根据产量出货了。很抱歉让期待收到产品的顾客们久等了,关于重新开放订购,我们会在确定日程后另行告知。

·担任光学设计的坪野谷先生之前负责过什么产品吗?

坪野谷:Noct其实是第一个。之前虽然也曾为其他的NIKKOR Z镜头提供过协助,但这是第一次担纲设计。

·尼康在镜头设计上似乎有将招牌产品交给年轻人的风气,感觉像大学的研究室。

坪野谷:听说过去这种境况也很多。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思路是“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到了某个阶段,往往会根据预判选择放弃,不如让还没养成这个习惯的年轻人放手去尝试”。

·在设计这款镜头的时候,给出的要求是什么?

坪野谷:只有一句话,“要尽可能地追求高标准”。

·请问Noct在镜头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坪野谷:主要结构是以双高斯型结构为核心,前后分别配置起到加强作用的光学系统。并且在高斯型凸透镜部采用低色散(ED)镜片抑制色差,在前后光学系统的部分分别采用其他可以抑制像差的结构,总体实现了高性能的成像效果。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NIKKOR Z 58mm f/0.95 S Noct的镜头结构图

·镜头前部的4枚镜片是两两胶合的透镜,单看这一部分是对称的配置。这4枚镜片作为一个整体,效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坪野谷:前侧部分的效果是凹透镜。大致来说,前侧是凹透镜,整个双高斯部分是凸透镜,后侧是凹透镜,整体上是凹凸凹的结构。双高斯部分作为整体是凸透镜,但细分是凸凹凸结构,对称形态分布于整体的各个部分。

  之所以希望前后是凹透镜,是因为凹透镜可以校正像场弯曲,也就是视角,过去的双高斯型只有正中央的凹透镜能起到这个作用,但会因为矢状彗星像差和球面像差而产生光斑。所以在前后分别配置了凹透镜加以改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NIKKOR Z 50mm f/1.8 S采用凹凸凹的结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坪野谷:是的。甚至可以说,能采用凹凸凹的结构,也是法兰距短的功劳。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NIKKOR Z 50mm f/1.8 S的镜头结构图

·我觉得在高斯型的主透镜部分,凸透镜的话是使用高折射透镜比较好,既然特意使用了折射率较低的底色散(ED)镜片来校正色差,是不是会考虑要在其他部分使用高折射透镜?

坪野谷:是的。这套光学系统基本上使用的基本上是低折射、低分散的透镜,还有高折射的透镜。

·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而成的消色差双胶合透镜在10组中多达7组,而且使用了4枚低色散(ED)镜片,由此可以看出该镜头对色差的矫正相当重视,但实际拍摄时在较近距离还是留有一点轴向色差。这是有意为之,还是意外情况?

坪野谷:从设计的观点来说,这是根据最终的像差量有意保留的。虽然控制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但实际拍摄还是会出现些许色差,因此,对于应该消除到什么程度才合适,是今后的课题。

·从虚化的形态来看,前景虚化和背景虚化基本均等,很理想。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坪野谷:F0.95的景深较浅,在拍照的时候,虚化会占据大部分画面。而且,不只是背景虚化,前景虚化的部分也很大,如果像过去的镜头一样,将背景虚化放在优先位置,这款镜头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力求将前景虚化和背景虚化都保持在原汁原味的状态。

·对焦时操作调焦环,在聚焦区域闪绿灯的瞬间停止转动会调过一点,回调又会回去太多,感觉好像有游隙。

藤原:停止转动调焦环还会调过,反而说明这款产品没有游隙。但是,如果不是非常缓慢地操作调焦环,即便是在聚焦辅助闪光的瞬间停止转动调焦环,因为人的反应速度的原因,有可能会出现调过一点的情况。

·就是说之所以感觉有游隙,是因为我自身的反应速度的问题。

藤原:此言差矣,这不是摄影水平高低等个人能力的问题。此次镜头的调焦环的旋转角度超过了300度,几乎接近一圈,在确定这个旋转角度的时候,我们对人工操作可以实现的最小分辨率进行了验证,会根据其结果在聚焦辅助的对焦判定范围内移动几个节距,以达到精准的操作感。这时操作的前提不是连续动作,而是按节距操作。

  有数据显示,人类对于视觉刺激的反应速度是约0.18~0.2秒,换算成调焦环的操作速度,必须以每秒沿周长行进1mm的速度转动,才能停在准确位置。如果操作超过这个速度,就算在聚焦区域闪烁后马上停止转动,也可能调过。看着聚焦辅助进行操作的时候,必须像这样慢慢地转动,才能精准停止。

·原来如此。但这样好像比较麻烦。

藤原:所以我们建议在实际摄影时使用放大显示和峰值对焦功能。看着画面进行操作的话,在对焦的过程中可以预测出对焦位置,容易判断应该在什么时候停止转动调焦环。可以说有了这样的功能,即在尼康的微单相机上,这款镜头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水平。

二阶堂:将“切换放大画面”功能设置到镜头的L-Fn按钮,在放大或是复原画面的时候会很方便。按一次放大显示,再按一次就会恢复原本的整体显示。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L-Fn按钮

·售价为何高达126万日元?手提箱怎么用?

·这款镜头的设计中有值得如此高昂的价格去获得的部分吗?

坪野谷: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采用前面提到的研磨非球面透镜。研磨非球面透镜费时费力而且成本高昂。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比如使用了低色散(ED)镜片、高折射透镜等昂贵的镜片,涂层也采用了新开发的抗反射高清涂层(ARNEO),以及纳米结晶涂层、氟涂层。而且,为了实现精密度,该镜头的大部分零件都采用金属结构,这也是一个原因。

·巨大的手提箱看上去有些夸张,其实用价值是什么?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Noct的手提箱与Z 7的尺寸比较

藤原:准备这只手提箱是为了避免运输时的冲击导致镜头的性能受损。因此,此次的箱体和内饰选用了非常坚固的材料。

  虽然已经在说明书里写明“该镜头是非常精密的光学设备。为维持其性能,使用时请注意不要让产品受到冲击”,但还是想要提醒大家使用时尽量注意,这样才能延长使用寿命。

坪野谷:希望大家能永远以最好的状态,感受该镜头良好的光学性能。

·手提箱是什么材质? 有防水功能吗?

藤原:材质是塑料,箱子非常坚固。没有防水功能。

·手提箱的尺寸不能再小一点吗?

藤原:尼康进行开发、评价的原则是要在严苛的运输环境下也能放心运输。虽然最初也研究过只有现在一半左右的尺寸,但没有达到我们所要求的耐冲击性能。

·聚氨酯泡沫的形状也有点奇怪。

藤原:内饰材料是专为这款镜头所设计,以保证耐冲击性。我们在内饰材料的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

·储物格设想的是放什么?

藤原:放什么都可以。从放不放得进去的意义上来说,小一点的NIKKOR Z镜头或是Z系列的机身都能放进去,但聚氨酯泡沫的形状不是为其专门设计的。

  储物格的盖子上装饰有Noct镜头截面的花纹,这是箱子的一个设计要点,是为了让顾客购买之后,在打开时感到惊喜。这个盖子也可以安装到另一侧的箱盖上。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二阶堂:除了放置镜头的地方,大家也可以自己将聚氨酯泡沫切割成想要的尺寸。但放镜头的地方如果周围过薄,可能会无法完全吸收镜头受到的冲击,这一点请加以注意。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请问除了这次上市的Noct,还有没有计划开发其他特别的NIKKOR Z镜头?

石上:有计划,但还在构建基本产品线的阶段,尚未实现量产。我们也有很多其他创意,但首先量产的还是这款能够代表Z卡口的镜头。

·其他创意也是要发扬Z卡口特点的吗?

石上:是的。除了这次的镜头,还有其他产品也证明了尼康制作Z卡口的深意。

·在开发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过开发特殊效果的镜头?

石上:Z卡口最初的理念是要力争达到优异的光学性能,所以拍出的画面非常精美,其思路是要发挥卡口的特点,挖掘大口径以外的价值。

·如果在今后企划Noct这样的镜头,还是会继续突出Z卡口的特点吗?

石上:镜头的品种现在逐渐丰富了起来,在今后,我们也会按照公开的镜头计划发布图,继续增加更多的镜头,会有更多的创意。如可以发扬Z卡口的特点,开发富有童趣的镜头。

·今后的NIKKOR Z镜头

·对于Z卡口的可更换镜头,尼康除了卡口形状之外,还会展现哪些差异化因素?

石上:现在着力的重点是卡口形状所实现的高性能,今后想要展现的是“借助卡口的大小实现小型化”。可伸缩镜筒设计也是因为卡口直径大才得以实现的,我们主要希望能实现镜头的小巧化,特别是长度方面。

·会不会推出MF大口径、f/0.95镜头的系列产品?

石上:公司内部也有推出系列产品的呼声,还有其他的创意,作为一种今后的可能性,我们希望继续进行各种探索。

·就是说今后也有可能继续推出像Noct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镜头,对吗?

石上:我们正在研究。

·要是那种巨大的鱼眼-Nikkor 6mm f/2.8重出江湖,我觉得会很有意思。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鱼眼-Nikkor 6mm f/2.8

石上:如果可以,我们也想试试(笑)。

·和现有镜头的开发相比,Z卡口的开发是否更顺利或更简单?

藤原:是的,但开发Z卡口也有其困难。Z卡口的开发设计中也碰到各种不同的限制。

·在高性能镜头之外,也有以风格和像差著称的镜头,在思考未来镜头的时候,这些镜头会不会成为灵感?

坪野谷:在光学设计中,像差并不只是消掉就好。以本公司的产品来说,DC尼克尔等就体现出了设计人员的想法,我们有很多光学技术人员都非常重视像差带来的趣味,这也是本公司的特点。

  我们要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尽量消除Noct的像差,使虚化更加美观。在开发中寻求需要的像差平衡。对于其他镜头,我们也想要根据不同的开发理念,通过控制像差,对虚化的效果、色调的效果、鬼影的效果分别进行优化,制作出富有魅力的产品。

·最后请问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吗?

二阶堂:尼康的设计网站有介绍NIKKOR Z镜头设计的页面,希望大家能去了解一下。

“NIKKOR Z 镜头”:https://www.nikon.co.jp/technology/design/works/nikkor_z_lenses.htm

藤原:这是我们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制作出的镜头,希望大家使用时也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比如说只用Noct拍摄特定的对象,只开放光圈使用,这款镜头个性比较强,上手会有些难度,但我们希望大家在使用中怀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将这些困难当做是一种乐趣。

坪野谷:关于“点图像”,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但关于虚化,请允许再我补充1点。

  我在前面说过,我们对前景虚化、背景虚化都很重视,实际准备了多个虚化平衡各异的试制品,通过实拍进行了比较。以此为基础确定虚化的标准,对品质进行控制,在虚化上做到了精益求精。希望大家能亲自使用体验一下。

石上:希望大家对NIKKOR Z镜头的未来寄予期望。对尼康来说,即将开发的镜头是富有挑战的,我们希望借此听取顾客的意见,把我们的产品越做越好。

大口径卡口的“NIKKOR Z”开发背后的故事(下)
2019年10月发布的即将开发的镜头列表

  在今后将继续丰富NIKKOR Z镜头的产品阵容。若您发来建议或希望,告诉我们“想要什么样的镜头”,我们会加以参考,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尼康。

采访后记(杉本利彦)

  尼康Z卡口把光学性能的实现放在第一位,为充分发挥F0.95镜头的性能,将现阶段微单相机中短法兰距和大卡口直径定为了卡口规格,这一做法颇具以光学技术为骄傲的尼康(原公司名称:日本光学工业)的风格。作为Z卡口镜头的象征,“Noct”这款58mm镜头开辟出了崭新的摄影表达的世界。

  虽然开发背后的故事和高性能的秘密同样引人入胜,但是,让年轻设计人员不受条件限制,放手追求优异性能或许才是“Noct”的核心所在。不遗余力地投入昂贵的镜片材料和耗费工时的零件,力求优秀性能的表达。仔细想来,这似乎是商用定制产品,而非大批量生产的消费产品的做法。

  暂且抛开买不买得到不谈,“Noct”已经进入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购物清单,尼康作为这款镜头的缔造者,下一步会带来什么凝聚光学技术精华的惊喜呢?这不禁激发了我们更大的期待。

杉本利彦

  千叶大学工学部图像工学科毕业。早年作为摄影作家,曾痴迷于黑白精印。现在除了继续从事摄影师的工作之外,还为相机杂志、书籍等执笔相机相关报道。相机大奖赛2019评委。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