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器材频道 > 厂商动态 > 正文

5D3记录徐龙森: 以书法和绘画"下酒"

0 2015-01-30 00:05:25   蜂鸟网   作者:蜂鸟网 [厂商稿]

  饮酒使艺术家回到本体,此时才能创作出超越知识和理性层面的佳作。

  文/郭月 摄/刘一澎 化妆师/李梦茹​

  冬日午后的艺术区寂静无人,车子一直开到尽头,只见漆黑的大门紧闭,里面悄然无声。冷得要命,不由得拾起门上的大铁环"当当"敲门,好像回到了古代。

  洒扫庭除的小工给我们开门,伸手往后面指一指,人就不见了。想不到这里藏着这样的深宅大院,高耸的院墙,留着残荷的池塘,回廊通向不同的房屋。

11

  走进画室又吓了一跳,挑高11米,面积上千平方米的巨大画室和巨幅山水画使人和家具变得很小很小。身材瘦长、挺拔的徐龙森从画 室中间的椅子站起来,迎向我们,面相很温和,看起来不像是快到60岁的人。说起怎么敲门进来的,他笑了,"我这就是一个闭门谢客的姿态, 一般人也就却步了。"惊叹宅子大,他又笑,"我土豪么?"

  从画商回归艺术家

  2004年,徐龙森49岁。他用很短的时间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画廊生意,移居北 京,专心作画。似乎正好错过了自2005年开始的当代艺术品价格暴涨的时期。

  但他表示不遗憾," 如果那时候我没有抽身出来,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再晚几年,精力也达不到了,那么也没有这10年的作品了。"

  但他并不是那时才开始画,他开始得很早,从80年代就开始参加全国美展,在做画廊时也画画,"我是觉得做人要干净,画家是画家, 商人是商人,我会跟藏家 讨论艺术上的问题,但是从来不出示我自己的作品。"

  "为什么选择北京?愿意住在北京,能够习惯北京的上海人可不多。"

  "因为我出生在上海,从小在上海长大,对江南的文化形态我是理解得很透的。而对北方的文化形态不太熟悉,所谓天高云淡的感觉。"

11

  在北京的10年,他说他创作出了相当于一些画家几十年的作品数量。

  初来北京是很苦的,家人不在身边,找不到地方吃饭,天天一粥两面,住的地方离铁道20米不到,当时正在测试高铁,每10到15分钟就会有列车经过......

  "如果一个人心理有个目标,吃点苦是没有感觉的。"他总结。

  问他为什么不住到798或宋庄,"我不想住在艺术家扎堆的地方, 我来北京就是来画画的,与北京的实体文化和美术界没发生更多的互动。我家大门总是紧闭的,如果不是事先约好,没有人敢来敲我的门的。"

  大画的画法

  徐龙森的画室里就挂着几幅巨大的画作,当他乘升降机上去,演示作画的状态时,人变得遥不可及。

11

  就算是纯粹的外行,大概也能想象画这么巨大的画作对于画家精力和体力的 要求, 但还不止于此。徐龙森给我们扫盲," 60年代有一个关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争论,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画不能画大画,当时潘天寿不服,就画了一批大画出来 ,尺寸达到2 . 5 x 3 米 ,但还是用画小画的方式。传统的国画,画到丈二也就是3 . 6 6 x 1 . 4 4 米就是极限了。如果以此为标准,我在90年代初就画3x4米的大画 了。画作尺寸越大,对视觉的冲击就越强烈,当时我只是对视觉冲击感兴趣,还没上升为一种艺术理念。"

  契机发生在2006年下半年,两位做装置艺术的艺术家邀请徐龙森做出以树为主题的大画,尺寸能达到6米,"要画这么大的树, 中国山水画中常用的树的技法就没有办法用了,要像做雕塑一样去塑造它," 徐龙森说。展出之后反响非常强烈,这三棵树也使他意识到大画应该有独有的技法,"大画是需要意念的控制力来完成的。近观大画是抽象的,需要在远观时将画面做好整体规划,构思出每个细 节 , 再举笔到近前作画。 "" 有人说大画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画。 我说你临摹我一幅大画试试。"

  体验比拥有重要

11

  " 如果我能去学摄影,我会考虑学雕塑摄影,这是一种更精细的摄影。在卢浮宫,拍雕塑和拍绘画是不同的专业。雕塑的材质不同、反光度不同,对拍摄的要求非常高。要是我学摄影,一定会沉迷......可是现在我的精力已经都给了绘画,无法再分给其他的了。"

  不过徐龙森除了收藏大量画作,也收藏了一些摄影作品,他对观念摄影特别感兴趣,收藏了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的一些作品,"很多人知道荒木经惟,其实森山大道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聊到后来,难以免俗地问起他的保养之道,他说就是不计较,不患得患失,"我去年被骗走了十几张朱新建的画,每张5万左右,我也没有想太多, 因为想也是回不 来的。"" 我曾经收藏很多东西,但是后来觉得玩物丧志要不得。""早年我会考虑收藏的东西值不值钱,现在只看喜不喜欢,就好像你喜欢异性不用去在意别人的眼光。"

11

  在近三个小时的闲谈中,发现这大宅子的每一处都温暖如春 ,问他是不是有一个自己的锅炉,"一个?我有三个!"他大声说,一个冬天要烧掉几十万。但是没有这个空间,精神养不起来。我小时候住石库门,文革期间变成11户人家,文革之 后虽然还给我家,但是也不喜欢了。另外去买房子,到现在索性自己造房子了。有 人问我,合同签19年,19年以后怎么办?我倒没有考虑十几年以后的事情。再贵 的葡萄酒,几万元一瓶,喝了也就没有了,不过得到过 、享受过就好啦,这是一种体验,价值就在体验中了。"

  早上XO,晚上葡萄酒

  因为第一次见徐龙森,不了解他对葡萄酒的要求和喜好,随手拿了一瓶新世界、一瓶老世界的红葡萄酒来,都不是多么好的酒,难得的是喝过无数好酒的他并不挑剔,而且喝得极快,一瓶酒瞬间见底,人却毫无酒意。

  "90年代在上海做画廊,要陪藏家们喝葡萄酒,抽雪茄。葡萄酒这个东西,一旦喝到好的,味觉进步了,就再难回去了。"

  但他对于葡萄酒和雪茄并不执迷,他还记得2001年夏朵酒窖拍卖,因为和老板熟,他花5万元拍了一箱1975年份的名酒。可是后来找不到了,也不记得是什么酒。

11

  他说几个月前要卖上海的老房子,竟然清理出来一批画,卖了1000多万。可 是那些酒却没再出现 。

  他形容喝到好的葡萄酒的感觉,"好酒除了浑厚还很润, 是滑进喉咙里的。 就 如同品尝普洱茶, 非常滋润。 "" 好酒和好茶都是暖胃的。"

  徐龙森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早晨以两三杯白水和一两XO开启 ,然后 再穿衣起床,洗脸刷牙,早餐简单,常是清粥小菜,吃毕就到画室喝茶发呆,喝完茶就接着喝烈酒,继续发呆--为什么呢?"等待心血来潮那一刻"。他说艺术创作就像恋爱,画一幅画就如同谈一次恋爱,否则作品就是千篇一律了,所以心血来潮非常重要。文学的角度上来说叫"起兴 ",不起兴不能动笔。"喝烈酒,喝着喝着能把知识结构忘记,回到本体。""当用知识来指导艺术创作的时候,作品就没有新意了。"到了晚上,必须开一瓶葡萄酒,喝了有助睡眠。

  和西方以葡萄酒佐餐的文化正好相反,徐龙森从来不在吃饭的时候喝酒,他用来"下酒"的不是饭菜,而是书法和绘画,"陶渊明不是赏菊饮酒的吗?"他说。

  在早期为绘画取材的时候,徐龙森会使用相机拍摄,一架EOS 5D3机身,再加上长焦镜头就是不错的配置,"我非常看重照片的构图和 光线。"他也会用手机随手记录生活的瞬间,"不过要出真正精细的作品,还是要用相机。" 他说"没有办法钻到摄影里去,因为一旦投入,就要有无限的精力。不管摄影也好、葡萄酒也好,对我就是过眼云烟。世界很大很美好,当你发现每个事物都独一无二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你追求不完的。"

  转自《葡萄酒评论》1月刊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