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器材频道 > 特别策划 > 正文

索尼蔡司行摄专题——蔡司头介绍

0 2010-07-26 18:16:11   蜂鸟网   作者:BOMBCAT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Sonnar结构

       1926年,蔡司的又一个重要结构诞生了,Sonnar来源于德语“Sonne”,即太阳的意思,Sonnar最初Dr. Ludwig Bertele设计出73组的Sonnar结构,最大光圈达到了f/2.0,到1932年,Bertele又将Sonnar的光圈提升到f/1.5。由于空气接触面很少,使Sonnar结构几乎不受内部反光的困扰,一跃成为当时成像质量最好结构。Sonnar校正球面像差、四角失光和畸变也都非常出色,但是比Planar结构要稍差一些,而且其色散必须用APO镜组修正,不过由于低色散镜片的出现,现在的Sonnar镜头即使不用APO镜组修正,也可以有效控制色散了。Sonnar有着比Planar更柔和的焦外表现,但是纵深立体感稍稍不如Planar,所以非常适合表现那种跃然纸上的立体效果。

T*镀膜

       1936年,由Smakula首开先例,在镜片上利用真空镀膜技术镀上一层低折射率的抗反射膜 Antireflection Coatings),也就是著名的“T”镀膜,二战后,西德蔡司又在T镀膜的基础上发展出了T*多层镀膜,并沿用至今。首款采用T*镀膜的是蔡司Sonnar T* 180mm f2.8镜头。

 

Sonnar T* 135/1.8 ZA

索尼蔡司行摄专题——蔡司头介绍

索尼蔡司行摄专题——蔡司头介绍   索尼蔡司行摄专题——蔡司头介绍

    索尼蔡司镜头中最毒的一支,不少其他门下的用户甚至为了这支头玩起了双修。Sonnar T* 135/1.8 ZA采用了811片设计,虽然空气接触面多于老Sonnar结构,但是T*镀膜很好的控制了内部反光,即使在全开光圈下,Sonnar T* 135/1.8 ZA仍然有着略好于Planar T* 85/1.4 ZA的分辨率,这点对于全开光圈锐度并不占优势的Sonnar结构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而两片低色散镜片的加入也有效控制了色散,使Sonnar T* 135/1.8 ZA的色散控制甚至比以控制色散见长的 Planar T* 85/1.4 ZA还要好一些。Sonnar T* 135/1.8 ZA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它的最近对焦距离只有0.72m,甚至比Planar T* 85/1.4 ZA0.85m还要近一些。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